建材之城讯:据报道,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指出,机器人的大量应用,会在局部的行业、企业、岗位上对人产生替代。但是,在宏观上,恰恰技术进步快的时候,也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快,并且创造大量就业的时候。
我国尚未进入机器人全面应用阶段
“尖端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但具备制造全球最先进的机器人的能力,并不等于中国现在就要全面推开机器人的使用来替代劳动力。”陆铭说道,“这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关。越是经济发展的早期,先进科技的应用越是没有那么紧迫,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恰恰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路径。随着经济发展,劳动成本上升,劳动力出现短缺,劳动生产率提高,这时应用尖端科技的需求才会存在。”
陆铭认为,冲击国际科技的高端前沿,的确是引领未来中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率刚过50%,仍然存在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需要创造就业。“中国现在并未进入全面实现机器替换劳动者的阶段。”
大规模运用机器人会降低工人工资?
在经济学中,一个比较理想的经济模型是生产率提高、工资上涨、消费增加。但是,机器人是不会消费的,工人也是消费者,当机器大批量取代人,会否降低工人的收入水平,导致消费者缺乏相应的收入和购买力,进而无法刺激对于经济持续增长所需要的需求?
陆铭表示,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工人的工资就会降下来,再用机器替代人就不合算了,企业就会重新雇佣劳动力。严格说来,市场经济体制下,机器替换人恰恰是劳动者工资上涨过程中才会产生的结果。”陆铭认为,不排除在局部的行业企业或个人由于技术跟不上、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一部分人受到冲击,但只是局部的,从全社会看,这样的情况理论上不会出现,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必须强调的是,职工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来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服务业低端劳动者难以被机器替代
去年,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至2015年末,本市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同比下降1.5%,1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机器人的到来,会否加速这种外来人口的负增长?
对此,陆铭指出,上海常住人口出现下降,不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任何大城市,越是产业升级,越是会带来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因为在生活生产中,这和高技能劳动力是互补的。一个城市的高技能劳动力越多,对于服务的需求越高。比如生活里的保姆、护工。而且这些岗位,恰恰在人类目前的技术下,难以被机器人替代。”
陆铭认为,上海目前已经出现了服务业中低技能劳动力的短缺,更不能排斥低技能劳动者。“不要指望在制造业机器替代人,低技能劳动力不要了。恰恰相反,越是在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越会在制造业的某些岗位以及服务业中产生对低技能劳动者的大量需求。研究显示,越是中国大城市,低端劳动者的失业率越低。”
建材之城是专注于装修,家居,建材,家装等圈子的行业信息和如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等问题,敬请登陆建材之城http://m.jc68.cn/